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 学院故事 - 三为先生

三为先生

大漠孤烟处,赤子心不移——专访信息科大援疆教师李林

和田,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年均沙尘天气超过200天。在这里,来自威廉体育williamhill(人工智能学院)的李林老师,已经扎根了一年多。从北京到和田,跨越4000多公里的,不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,更是一份用科技与教育点亮边疆的“赤子心”。近日,我们专访了这位在风沙中书写援疆新篇的李林老师,听他讲述那片热土上的奋斗与深情。

从副教授到“规划师”,他在挑战中实现跨界

“发展规划处的工作,对我来说曾是绝对的‘盲区’。”当被问及援疆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时,李林老师坦诚地说道。2024年,身为威廉体育williamhill(人工智能学院)教师的他,主动请缨,成为北京市“组团式”教育援疆的一员。然而,在新疆和田学院,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并非站上讲台,而是走入行政岗位,担任学校发展规划与对外交流合作的重任。

从一线教学到宏观规划,巨大的身份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“发展规划决定着学校的未来,责任太重了。”面对挑战,他的选择是——“在学习中提高,在提高中总结”。一年来,他协同同事完成了多项重要规划的撰写与申报,更成功承办了学校历史上首个大型会议。回首这段经历,他说:“高站位、宽眼界、长思维,是这段经历教会我的。‘齐心协力,求真务实’,这是我的援疆初心,也是支撑我走下去的信条。”

从蓝图到绿洲,他为边疆绘制“电气”新图景

除了宏观规划,李林老师更肩负着一项具体的使命——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筹建负责人,为和田培养本土技术人才。

“南疆风、光资源丰富,但相关领域的人才却极为匮乏。我们的教育,必须与这片土地的需求血脉相连。”他敏锐地指出问题的核心。为此,他紧紧围绕“师资、实验室、课程”三大核心,为新专业的诞生夯实根基。从实验室的创新设计方案,到将专业规划融入学校整体发展,他既是“谋篇者”,也是“实践者”。

从讲台到田埂,他将“首善实干”刻在大漠

“我们来到这里,就是要将‘首善、实干’的北京精神,扎根在和田。”这是李林老师的行动准则。

在课堂上,他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实,没有抱怨,而是创新地将北京的教学经验与和田本地的产业案例相融合,让抽象的计算机知识变得生动可感。他的努力结出了硕果:主持的自治区教改项目成功获批,牵头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实现了立项突破。

而他深知,“独行快,众行远”。他主动化身连接京和两地的桥梁,推动两校联合申报合作项目。2025年夏天,他更带领信息科大的学子们,将课堂搬到和田的“田间地头”,开展乡村振兴实践。辛勤的付出,收获了硕果。“信息科技赋值农业新质生产力——面向和田地区设施农业的智能化改造”,荣获2025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计划二等奖,这让他感慨万千:“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,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服务边疆的具体行动。”

从三尺讲台到发展规划处,从实验室攻关到田间地头,李林老师的援疆岁月,是一部关于担当与适应的奋斗记。当被问及未来的期望时,他说:“我将不负重托,继承信息科大援疆援藏的优良传统,在这片广阔天地间,继续书写属于信息科大人的担当。”

在南疆的无垠荒漠上,他播下的教育之种,正悄然发芽,静待成荫。


(供稿:李林)